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 題: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國家安全堅強保障——寫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十週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 劉奕湛、熊豐、馮家順
“要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十年來,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引下,我國在國際局勢急劇變化中牢牢掌握了發展和安全主動權。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平安中國建設邁向更高水準,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了堅強安全保障。
總體國家安全觀——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翻開黨的二十大報告,“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要求格外醒目,這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首次對國家安全進行專章部署。
“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各類風險挑戰前所未有。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敏銳洞察國家安全形勢發展變化新特點新趨勢,深入總結國家安全工作歷史經驗,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一科學理論體系應運而生。
以“總體”突出關鍵,強調大安全理念,堅持系統觀念——
進入新時代,我國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
涵蓋政治、軍事、國土、經濟、金融、文化、社會、科技、網路等諸多領域,而且將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動態調整;加強科學統籌,著力解決國家安全工作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強調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總體國家安全觀彰顯深刻的系統觀念,體現大局觀、全局觀、整體觀。
以“十個堅持”明確核心要義,明晰方向路徑,用以指導實踐——
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實做好國家安全工作舉行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就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十個堅持”的重要要求。
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持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十個堅持”,對總體國家安全觀進行系統性整合和提煉,是對國家安全工作規律性認識的深化、拓展、昇華。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在我們黨歷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系統完整的國家安全理論,標誌著我們黨對國家安全基本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的根本保證。
為更好適應國家安全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第一次設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主席,建立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寫入黨章;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進一步闡述總體國家安全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統籌發展和安全納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
在總體國家安全觀引領下,維護國家安全工作貫穿至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
從提出網路安全觀,倡導尊重網路主權、推進全球網際網路治理體系變革、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到強調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再到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推動全球安全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總體國家安全觀隨著國家安全實踐的深入推進而豐富發展,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越走越寬廣。
續寫“兩大奇跡”——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的良性互動
“通過!”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糧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
制定糧食安全保障法,對耕地保護利用和糧食生産、儲備、流通、加工、應急、節約等各環節作出系統規定,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法治根基。
倉廩實,天下安。保障糧食安全,既是實現農業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安全所繫。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團結奮鬥,努力實現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的良性互動。
統籌發展和安全,要堅持依法維護國家安全,以法治之力夯實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根基。
國家安全法、糧食安全保障法、反外國制裁法、反間諜法、反恐怖主義法、香港國安法、出口管制法、網路安全法、生物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國家情報法、密碼法……十年來,一系列維護國家安全所急的法律制定修改。逐步完善的中國特色國家安全法律體系,為新時代推進國家安全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
統籌發展和安全,要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安全基礎,實現更高水準的安全、更高品質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推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用發展,前提都是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沒有安全和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
秉要執本,常勤精進。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須臾不可放鬆。
我國強化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加大油氣、戰略性礦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加快構建大國儲備體系,加強重點儲備設施建設;提高網路、數據等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晶片研發製造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産業鏈供應鏈,支撐國民經濟迴圈暢通;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完善國家安全力量佈局,構建全域聯動、立體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
秉軸持鈞,以一持萬。把安全貫穿到高品質發展全過程、各方面。
我國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維護寄遞物流、平臺經濟等新領域安全穩定,促進新業態健康發展;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發展和安全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近年來,受多重因素影響,我國房地産市場出現調整。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成為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的重要任務。
推出3500億元保交樓專項借款、設立2000億元保交樓貸款支援計劃、設立1000億元租賃住房貸款支援計劃、合理優化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要求、穩妥降低存量首套房貸利率……一套金融“組合拳”果斷發力,取得積極效果。
妥善應對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加快科技安全預警監測體系建設,加強海外利益保護,維護社會大局穩定。近年來,我國堅持憂患意識、底線思維,對各種風險見之於未萌、化之於未發,堅決防範各類風險失控蔓延,堅決防範系統性風險。
安全和發展,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夯實群眾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根基
國家安全,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2016年4月14日,首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動員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匯聚起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力量,夯實國家安全的社會基礎,防範化解各類安全風險,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
堅持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推動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進校園、進工廠、進社區,舉行宣講會、舉辦警示教育展覽、發放宣傳手冊、講解國家安全知識……國家安全等部門立足自身職能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國家安全知識貼近百姓生活、讓國家安全意識植根群眾心中。
2023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前夕,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明德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知識競賽決賽現場,氣氛熱烈。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是怎麼來的?國家安全包括哪些方面?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有哪些?”一問一答中,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種子,在孩子們心田生根發芽。
從中小學校,課堂內外國家安全教育紮實開展;到企事業單位,國家安全觀念不斷得到強化;再到街道鄉村,國家安全法治知識全面普及……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國家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共築維護國家安全的堅固防線。
經過綜合施策、持續努力,全民國家安全意識不斷提升,各領域安全的人民防線進一步鞏固,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發揮了獨特重要作用。
中國政法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李衛海表示,全社會正逐步形成人人參與、人人支援、人人維護國家安全的濃厚氛圍,匯聚起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的強大合力。
國家安全依靠人民,國家安全人人共用。
深入開展“清朗”“護苗”“凈網”等系列專項行動,集中整治網上各類違法和不良資訊;嚴厲打擊非法買賣個人資訊、侵犯公民隱私、電信網路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人民群眾在網路空間享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國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如期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中國成為世界上空氣品質改善最快的國家;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生態空間範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我國生態環境安全防線進一步築牢。
命案發案率最低、刑事犯罪率最低、槍爆案件最少……十年來,社會大局保持長期穩定,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
中國式現代化前景光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催人奮進。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國際形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不斷開創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來源: 新華社